從2017年開始,央視就推出一檔文物博物館類普及性電視節(jié)目——《國家寶藏》。節(jié)目會邀請國內一些著名大型博物館的館長上臺,和影視明星們共同講述文物的故事,受到了廣泛歡迎。
本月月初,在千呼萬喚之后,第三季終于姍姍來遲,節(jié)目質量一如既往的好,其中的歷史故事“青銅仙鶴”,在演員富大龍的演繹下,更是把節(jié)目熱度又向前推了一把。
“孤是秦國的一只鶴。你道是怎樣一只鶴?它是我大秦銳士、飲血的秦劍鑄成的。內仗金器,外依火精,五行之中霸占金與火,便注定,我大秦必將立于不敗之地!”
“秦王掃六合,虎視何雄哉。秦,一個金戈鐵馬英雄浪漫的時代,一個凡有血氣皆有爭心的時代,大一統(tǒng)之日從此開宗正源,流淌成滔滔大河,千古不廢。”
如果我們沒有仔細了解過那段歷史,那么我們到博物館中,看到的青銅仙鶴就只是帶著舊痕的青銅仙鶴罷了。但是在《國家寶藏》里,青銅仙鶴是一段故事,更是意志的象征。
文物是古代人遺留下來的瑰寶,今人可以用它來研究、發(fā)展、弘揚傳統(tǒng)歷史文化。作為人類文明的載體,文物身上包含著歷史信息和藝術信息,這兩種信息的深度也決定了一個文物價值的高低。
《國家寶藏》以一種活潑的形式,把普及文化知識和大眾娛樂相結合,讓沉睡在博物館中的文物“活”起來,走進人們心中,把民族傳統(tǒng)文化內化到國民的日常生活中去,從節(jié)目播出之后的社會反響來看,這種探索和嘗試可以說是十分成功。
那么,同樣是讓文物“活”起來,《國家寶藏》能夠成功地受到普通大眾的喜愛,是不是也能夠這種講述歷史的模式可以搬運到歷史課堂中,讓學生在歡樂的氛圍中回顧歷史、審視歷史、感受歷史?
要說到讓文物“活”起來這一點,就不得不提到我們的“文明的足跡歷史VR教學系統(tǒng)”和“全息歷史教學系統(tǒng)”了,熟悉這兩個產品的朋友都知道,這兩套系統(tǒng)都有一個明顯的特點:讓文物開口“說話”,讓歷史“活”起來。
“文明的足跡歷史VR教學系統(tǒng)”依托桌面級便攜式一體化虛擬現實設備,集成VR、AR、MR等多種信息技術,以擬人化的表現手法,生動再現從遠古到近代的中華文明進程。系統(tǒng)高度聚合了中教啟星的技術研發(fā)優(yōu)勢和資源整合優(yōu)勢,凝聚多位權威教育專家和一線資深教師的研究成果,緊扣統(tǒng)編歷史教材,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探索研究,尋訪文明的足跡,觸摸歷史的脈搏,身臨其境地感受華夏文化的獨特魅力。
全息歷史教學系統(tǒng)將博物館中的歷史文物以動態(tài)、三維立體的方式呈現出來,讓學生在教室中就能夠細致、全面地觀察文物的器形、顏色和紋理,掌握文物的基本信息。提供與中學歷史教學相配套全息文物模型資源超百個。
“文明的足跡歷史VR教學系統(tǒng)”中包含有大量與教材配套的史料、歷史地圖和文物資源,老師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思路,設計類似《國家寶藏》形式的探索活動,讓學生們在系統(tǒng)中尋找與主題相關的文字和文物史料作為活動背景。
再結合全息歷史教學系統(tǒng)中的高清文物資源展示,演繹特定時期文物背后的故事,通過文物和舞臺劇式表演講述歷史,不就是歷史核心素養(yǎng)中的歷史解釋嗎?
以文物“鮮卑服飾女武士俑”為例,1948年于河北景縣封氏墓群出土,陶俑頭戴風帽,風帽側面和后面有下垂的風擋。身穿風衣(當時稱風衣為假鐘,像鐘一樣罩在人身上),里面是軍服,軍服上還罩有鎧甲,雙手原來持有兵器,出土時已朽。整個陶俑面部、肩部、雙手及身體比例的女性特征明顯,表情刻畫生動,英武有神,為鮮卑武士的形象。
老師們可以以此文物為探索主題,引導學生們去探索了解鮮卑女武士的著裝特色,為什么這么穿等問題,從而學習北魏時期的歷史。
當然,這里只是提供一個思路,具體應用到教學中,相信年輕的歷史老師們一定會發(fā)掘出更多好玩的教法、學法,而中教啟星始終要做的都是成為歷史老師的得力助手。